入学适应
学校简介(2023年数据)
中央民族大学位于首都北京,是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共建高校。
学校前身为1941年成立的延安民族学院。新中国成立后,经中央政府批准,1951年在北京成立中央民族学院,1993年11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1999年、2004年学校先后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2017年进入“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行列;2022年顺利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民族学再次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党和国家历届领导集体始终非常关心和重视中央民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17次接见学校师生代表。2009年,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学校工作时指出:“中央民族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国家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70多年的发展建设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已经成为践行政治立校的重要高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民族理论政策研究的重要基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20万余名各民族毕业生。学校现有海淀、丰台两校区,共有全日制学生21617人,其中本科生13656人、少数民族预科生185人、硕士研究生6464人、博士研究生1312人,有来自40多个国家的近200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学校现有教职工1864人,其中专任教师1116人,正高319人、副高364人、占比61.2%。学校在岗教师中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国家级人才1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8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5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5人、宣传思想文化英才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民委领军人才、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等省部级人才245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支,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团队10支。学校现有1个学部、23个学院,有涵盖11个学科门类的71个本科专业、2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6个、省部级交叉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2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1个四部委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4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设立或委托建设的科研平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4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关系。
当前,全校师生员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管理强校和开放办校五大战略,以改革创新精神和攻坚克难的勇气,奋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开启学校发展新征程、开创学校事业新局面。
学校发展历程
中央民族大学(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坐落于北京学府林立的海淀区,南邻国家图书馆,北依中关村科技园,校园环境典雅,古朴幽美,人文氛围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坐落于青龙湖畔的丰台校区于2021年9月正式启用,具有中式经典、山水校园风貌特点,彻底提升了“大文化”与“小空间”的匹配度,为中央民族大学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起点。
中央民族大学有着优良传统和历史,其前身是1941年9月在延安建立的民族学院。延安民族学院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为主要任务,以毛泽东的题词“团结”为校风,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为中国各民族共同的解放事业输送了大批干部。新中国成立不久,1949年12月毛泽东根据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共同纲领及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做出了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干部的指示。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北京建立一所新型大学——中央民族学院,抽调了一批当年在延安民族学院工作过的同志进行建院筹备工作。同年11月,周恩来总理主持政务院第60次政务会议,批准了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提出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前一方案提出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并在中南、西南、西北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分院各一处;后一方案则明确规定了中央民族学院的三项主要任务:一是为国内各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以及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培养高级和中级的干部;二是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扬并介绍各民族的优良历史文化;三是组织和领导关于少数民族文字方面的编辑和翻译工作。1951年6月11日,中央民族学院正式开学。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在开学典礼上做了重要讲话。6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表示祝贺。
建校后,学校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年6月至1951年底,为初创阶段。当时学校的校址暂设在城内国子监,有教职工280多人,军政干部班、藏语文班两个训练班的学员260多人。
第二阶段:1952年至1966年5月,学校开始正规化办学并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文科高等学校。1952年国家进行院、系调整时,把已建设数十年的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东语系的部分专业和北京大学的前身燕京大学的社会学系,调整到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学院由此形成了高起点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并云集了一批大师级的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他们当中有新中国成立之前著名的“南杨(杨成志)北吴(吴文藻)”,还有潘光旦、费孝通、傅乐焕、杨堃、翁独健、林耀华、冯家昇、于道泉、吴泽霖、马学良、王锺翰、张锡彤等国内外著名专家。校址也从国子监迁到了西郊白石桥附近。之后陆续建立了民语系、历史系、政治系、艺术系、汉语系、研究部、预科部等教学科研单位。中央民委参事室也并到中央民族学院。
第三阶段:1966年6月至1978年8月,“文革”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第四阶段:1978年9月至1993年10月,学校发展成为以文科专业为主体、以民族学科为特色,文、理、工、艺、管等专业兼备的综合性大学,1978年2月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大学。此后,学校陆续建立了物理、应用数学、生化、计算机科学技术等理工系科,从文科高等学校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
第五阶段:1993年11月至今,学校朝着高水平研究型的发展目标迈进。经国家教委批准,1993年11月30日,中央民族学院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1999年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6月学校50周年校庆之际,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到校视察,并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2002年6月,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将学校的发展又推上一个新的台阶。2004年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校园导游
"中央民族大学(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坐落于北京学府林立的海淀区,南邻国家图书馆,北依中关村科技园,校园环境典雅,古朴幽美,人文氛围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坐落于青龙湖畔的丰台校区于2021年9月正式启用,具有中式经典、山水校园风貌特点,彻底提升了“大文化”与“小空间”的匹配度,为中央民族大学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起点。
海淀校区:乘地铁4号线或9号线至国家图书馆站步行至海淀校区,或者乘坐 86 路、92路、129路、305 路、320 路、332 路、563 路、609 路、653 路、658 路、695 路、夜8路公交车均可直接到校区(2021年)。
丰台校区:乘坐 964 路、978 路、快速直达专线23 路、朱家坟通勤班车公交车均可直接到校区(2021年)。"
周边环境
海淀校区位于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周边有一些书店和风景名胜可供参观。
书店包括中央民族大学读者服务部(位于民大西门内,步行可到达)、海淀图书城(位于海淀园,可乘坐332、608、运通106等公交车到达海淀站下车)、外研社书店(位于北外校门外,从学校西门步行至西三环北外路)和国家图书馆店(位于民大正门南面,距离民大步行约一站地)。
周边的风景名胜包括天安门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乘坐地铁4号线至西单站换乘地铁1号线天安门站下车)、颐和园(位于北京海淀区,乘坐332、608、特18等公交车至颐和园站下车,或乘坐地铁4号线至西苑站下车)、圆明园(位于北京海淀区,乘坐332、697、特18、运通105等公交车至圆明园站下车,或乘坐地铁4号线至圆明园站下车)、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延庆县,从西直门乘坐市郊S2线至八达岭站下车)、天坛(位于北京崇文区,乘坐地铁9号线至北京西站换乘地铁7号线桥湾站下车)和香山(位于北京西郊,乘坐563路公交车至香山公园东门站下车)。
丰台校区位于北京西南的青龙湖畔,附近也有一些景点,包括北京园博园(位于丰台区射击场路15号,乘坐978路公交车至云岗站下车,换乘951路至漫水桥站下车)、北京青龙湖公园(位于丰台区王佐镇,距离丰台校区西约2.4公里)、南宫旅游景区(位于丰台区王佐镇南宫南路1号,乘坐978路公交车至云岗站下车,换乘458/459/951路至世界地热博览园站下车)、千灵山(位于丰台区王佐镇西庄店村北,乘坐978路公交车至西王佐北站下车,换乘550路公交车至西庄店站下车)和北宫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丰台区大灰厂东路55号,乘坐978路公交车至西王佐北站下车,换乘356路至丰台李家坟站下车)。
如何申请勤工俭学
关注学校信息门户的通知。
校历
https://www.muc.edu.cn/ggfw/mdxl.htm
转专业
转专业:
1、发布通知
一共有两次转专业的机会,第一次在大一下开学前进行考试,第二次在大二上开学前进行考试。第一次转专业学院基本上都会有转专业名额,第二次转专业可转学院较少,如果有转专业意向,尽量在第一次转专业就转成功。第一次转专业一般在12月发布通知,第二次转专业在6月左右发布通知,有意向的同学记得关注信息门户教学通知。
2、学生申请
在学校发布转专业通知之后,要按照要求在截至时间前向学院提交转专业申请表。学校在审查合格后,会公布参加转专业考试的学生名单和考试安排。转专业对原学院成绩没有硬性要求,在未转专业成果前还是应当认真学习本专业课程。
3、笔试面试
转专业考试一般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学校笔试部分的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信息门户会进行通知。各学院考试科目基本与往年相同,大多数申请转入的专业所学的两门基础课程。可以在期末考试后,利用假期时间进行转专业考试的系统复习。转专业考试难度与期末考试难度相当。根据笔试成绩从高到低排序,按照接受计划数的150%确定面试名单。面试和笔试总成绩从高到低排序,根据计划接收数确定接受学生名单。
4、公示和办理相关手续
正式转专业名单教务处予以公示,办理相关手续。转专业后需要补修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转专业笔试合格成绩可以作为该课程已经修读成绩。
(学生手册中对转专业有文件明确说明,非常重要)
辅修
辅修:
辅修和转专业的区别:
1、辅修是在自己主修专业外另修一门辅修,转专业是转换自己主修专业。
2、辅修一般在大二后可以申请辅修。转专业在大一有两次转专业,大二后不允许再转专业。
3、辅修科目主要包括民族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学、历史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数量和人数设置较少,需要另行缴纳辅修学费。第一次转专业科目较多,包括大多数学院专业,第二次转专业可转专业较少。
4、辅修按申请人的平均学分绩点排序,从高到低录取。平均学分绩点相同时,按教务系统中的报名时间先后(申请编号)录取。转专业有笔试和面试环节,进行另行考试。
5、辅修和辅修专业原则上需修满20学分;辅修专业学士学位原则需修满40学分,并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学生毕业时取得主修专业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方可获得辅修专业证书和辅修学士学位证书。
6、辅修在学年第一学期的第一个月开放辅修注销,允许转化为公共选修课。转专业后不允许再变化专业。
奖学金
奖学金:
1.奖学金的申请:
时间:大二开学开始申请大一学年的奖学金。
类型:奖学金和各类助学金。
各类奖学金都有什么?通过明确评奖要求、流程,为大一学习生活确定目标。保研资格的获取也对奖学金有一定的要求:国家奖学金、宝钢教育奖学金(较难获得)、日本三菱东京日联银行奖学金、专业一等奖学金、专业二等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
在这里我们着重讲解:国家奖学金、专业一等奖学金和专业二等奖学金。
国家奖学金:8000元每人,评选的基本条件要求是单科成绩没有低于80分,所修全部课程平均成绩不低于90分。普通班级名额基本每班只有一名。
如何确定名次:根据去年的新方式,是按照综合素质测评成绩入围,专业成绩确定最终名次的方式进行排序。21级评选时是否有改动以及综合素质测评成绩的具体入围比例还需要关注学校届时下发的文件。
专业一等奖学金:2000元每人,评选基本条件要求是单科成绩没有低于70分,所修全部课程平均成绩不低于85分。
专业二等奖学金:1200元每人,评选基本条件要求是单科成绩没有低于70分,所修全部课程平均成绩不低于80分。
专业一、二等奖按照比例评选:专一从班内综合测评排名前10%以内评选,按应参评学生人数的5%评定,专二从班内综合测评排名前25% 以内评选,按应参评学生人数的15%评定。
保研
保研:保研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普通免试生、特殊创新人才免试生、支教保研生。
对于获得普通免试生资格几个需要注意的方面:
1.无不及格成绩记录,所有课程没有不通过课程,且平均学分绩点不低于3.0。成绩计算标准如下:
① 综合成绩按百分制计算,总分100分。由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学业成绩占总分的85%,其他综合素质成绩占总分的15%。
② 学业成绩应为1-3学年(五年制为1-4学年)所修的以百分制记载课程的平均成绩(以教务系统自动统计为准)。
2.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外语类专业需要通过专业外语四级考试)。
3.奖项方面的要求一般是:三年内至少拿过一次国奖,或者获得过三次的专业一等或者二等奖学金。还有一些别的替代奖项大家可以自行查询文件。
当然还有其他的方式来获得保研资格,在学生手册中有详细记录。
在了解了这些以后,我们可以发现学业成绩和获得一定的综测加分是很重要的。学业是首要,对于学习成绩而言,学分高的学科在课程中重要程度更高,需要大家更认真地学习。
另外,我们还需要提醒各位新生,大学每一年的体质测试一定要及格。
保研的要求在学生手册中有详细规定。具体文件大家也可以在我们的信息门户上找到,下面我们来交大家如何查询到文件。目前最新保研文件是处于征询中,大家可以参考。点击上图中“附件”可以下载
21级新生接站安排
接站安排:学校将在新生集中报到第一天、第二天为外地抵京新生提供接站服务,接站时间为每日8:00—20:00。有条件的学生也可直接自行前往学校报到。海淀校区接站安排:9月15-16日每日安排大巴车分别在北京站、北京西站接海淀校区报到新生。丰台校区接站安排:9月15-16日每日安排大巴车分别在北京站、北京西站、海淀校区以及地铁14号线的张郭庄站接丰台校区报到新生。学校将根据新生在迎新系统(https://yx.muc.edu.cn/)填写的行程单信息(到站时间、到站地点、报到校区、是否选择统一接站等),统筹安排车辆以及发车时间。各站点志愿者持印有“中央民族大学”标识的指示牌,有需要的同学可跟随者愿者的引导,乘坐校车到校报到。
因疫情防控需要,送新生的社会车辆和家长、亲友目前仍不能进入校园,也不能乘坐校车前往学校,请新生和家长予以理解,并提前做好妥善安排。
开学考
开学考:开学考分为两门,一门是英语,一门是数学。
1.有高数课的专业要进行数学考试。数学考试为上机考试,全部是选择题,考试内容为高考内容。部分学院考完试后会分数学快班和数学慢班。分班后影响不大,两种班级学习内容一样,可能任课老师不一样,考核要求不一样。
2.英语考试为纸质考试,用机读卡,全是选择题,有听力,听力和阅读题略比高考难,如果想要练习可以做四级题。考完试后分英语快班和英语慢班。英语慢班的同学大一学习大学英语(一)和大学英语(二),英语快班的同学大一学习英语(三)和英语(四)。
四六级考试方面的影响:20级同学无论是英语快班还是慢班,只要大一上过了英语四级,大一下过了英语六级,大二可申请免修免考。若大一没过英语六级,慢班的同学大二需要上英语(三)和英语(四),快班的同学则刷网课。19级和20级不一样,19级同学是快班大一能考四六级,大一上过了四级,大二下过了六级,大二可申请免修免考,而慢班大一不允许考四六级。21级同学们的具体情况还不清楚,但还是建议大家尽量全力发挥。
军训
军训:往届军训内容主要为走队列、练军姿、学习民族韵律操、观看国防讲座。时间为半个月,整体感受强度适中。
学校通知2021级军训已延期举行,预计大二暑假在新校区进行军训。具体时间安排请大家等候学校通知。
新生选课
选课:新生入校后会有计算机选课和体育课选课。
1.计算机课分为线下班和网络班,网络班更自主一些,更需自律一点,考核要求稍微比线下班稍高,差别不是很大。
2.体育课选课不同的学院会有不一样的可供选课程。至于难度和推荐的老师,新生可向自己所属学院的学长学姐进行咨询。
综测 综合测评
综测方面:
综合素质测评包括:品行测评、学业测评、文体测评、奖励分测评。
奖励分测评:学科类竞赛奖项奖励、非学科类竞赛奖项奖励、非竞赛类荣誉奖励、参与科研项目奖励、学生干部的奖励、社会实践的奖励。
具体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在学生手册中有记录,大家可以详细阅读。综测是按照上下两学期一起计算,总奖励加分不超过10分。
学校有没有跑腿服务和校园论坛?
学校有没有跑腿服务和校园论坛?
答:有。这些服务集中在“民大信息汇”公众号中,大家可以关注关注公众号并查询相关服务内容。
课本是学校统一购买吗?
课本是学校统一购买吗?
答:在每学期开学前班级中都会发相关的买书通知,但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购买。如果你习惯使用平板学习可以自己购买电子版,也可以像学姐学长买二手课本。不强制统一购买。
如何缴学费?
如何缴学费?
答:缴费都是通过学校录取通知书中发的中国农业银行卡,初始密码一般是身份证后六位。缴费前需要在中国农业银行进行激活(各地农行都可以激活,不用在北京),激活时必须要是一类卡。激活成功后请大家将学费、住宿费足额存入银行卡,需要缴费时会自动扣费。大家要妥善保管好自己的农行卡,因为以后相关的缴费、奖学金的发放、参加项目的报销等都是通过农行卡,如有遗失一定要在农行进行及时补办。
21级智慧团建团关系转接
21级部分同学智慧团建中的团关系还显示留在高中,没有被民大审批通过,但只要确保青春北京中的团关系已经转入到民大就可以了,民大使用的是青春北京,不使用智慧团建。
在哪里调停课
可通过信息门户-本科教务系统调停课
如何修改校门口人脸识别系统的人脸照片?
可以通过中央民族大学企业微信——工作台——人脸识别系统——人脸采集进行修改。
学生证丢失补办
学生证丢失,带本人一寸照片(不限底色)到辅导员处补办。
如何预约图书馆座位
通过“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空间预约——登录——查找座位进行预约。
海淀校区图书馆座位预约系统登录的初始密码修改为图书管理系统密码啦(借书密码)!如未修改过,初始密码为Muc+学号(2021年及之后入学的同学初始密码为Muc+身份证号码后六位)。M记得要大写哦~如果忘记密码可持有效证件到图书馆二层技术部或其他楼层的阅览室服务台修改。
学生手册PDF
通过“民大信息汇”微信公众号——更多——学生手册进行获取
海淀校区怎么去丰台校区
1.公交地铁
2.校园大巴(具体发车时间通过“民大小事通”微信小程序——通勤班车车次表进行查看)
学生宿舍人脸识别门禁人脸图像采集方案及注意事项
学生宿舍人脸识别门禁人脸图像采集方法如下:
方案 1,应用企业微信采集人脸识别图像步骤:
-
打开企业微信,进入“中央民族大学”。
-
点击“工作台”进入企业微信应用界面。
-
在应用程序中,找到“微应用”中的“人脸识别系统”,点击并进入。
-
在“人脸识别系统”应用界面,点击“人脸采集”应用程序,进入人像采集程序。
-
在“人脸识别照片上传”程序中输入“学工号”和“姓名”,点击“进入”验证进入人像上传程序。
注意事项:由于系统无法识别名字当中的点,系统自动屏蔽了,所以在输入学号的过程中,请把当中的点去掉。
-
点击“上传照片”,用手机自行采集人脸照片。
-
点击“提交登记”并在新界面点击“确定”,完成人脸识别照采集过程。
照片采集规范如下:
方案2,如果企业微信暂时无法关注,请链接校园网muc-students信号,使用扫描二维码的方式上传宿舍门禁人脸识别图像,步骤如下:
- 应用终端链接学校无线网,并进行认证,登陆成功
- 请扫描如下二维码,并填写个人信息,拍照上传。注意事项:人脸识别门禁不能上传证件照,必须实现拍摄图像。
校园一卡通使用和注意事项
校园卡充值方式
- 打开企业微信,进入“中央民族大学”。
- 点击“工作台”进入企业微信应用界面。
- 点击“微缴费”中的一卡通充值进行充值,充值金额无限制。
- 校园卡消费数据和卡内金额可以在企业微信中“微查询”点击“我的一卡通”具体查询。
注意事项:
- 为了保证不必要的风险,建议每次充值金额不要太多,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确定充值金额。
- 充值成功后,数据会写入校园卡数据库,但不能立刻写入自己的校园卡,需要持卡在消费POS刷卡写数据(在此过程,贴卡刷卡时间不少于3秒),或者在圈存机上使用“领取转账金额”功能进行写卡操作。
- 使用企业微信进行一卡通充值,必须在个人中心里面绑定自己的微信,否则系统不知道从哪里扣款。
- 如果校园一卡通丢失,请及时在企业微信中“微查询”点击“我的一卡通”中挂失,或在圈存机上挂失;挂失后请及时在“校园卡多功能一体机”上自助补卡,如在补卡前,找到丢失卡片,请带有效证件到卡务中心解挂,如补卡后原卡找到,此时原卡已失效。
移动平台(企业微信)使用指南
1、移动平台关注方式
第一步: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身份认证。
第二步:填写信息门户用户名、密码进行验证,用户名为学号,初始密码为身份证号后6位。
第三步:填写微信认证的手机号并提交。
第四步:提交成功后下载企业微信,用户可以在手机应用市场或者App Store中下载企业微信,也可通过浏览器访问以下地址进行下载:https://work.weixin.qq.com/#indexDownload。
第五步:用户点击桌面企业微信图标后,选择手机号登录。
第六步:输入手机号,点击下一步。
第七步:获取验证码后输入验证码,点击下一步。
第八步:点击进入即可。
原本校学生,如何激活企业微信
1、原本校学生,可不用解绑原账号,在【企业微信——工作台——微中心——个人中心——切换账号】中查看是否有新身份账号。如果有,可在该页面上直接选择新身份账号,进行切换即可。具体方式如下:首先登录中央民族大学移动平台(企业微信),点击“微中心”下的“个人中心”。在打开页面左上角点击切换账号,切换到新账号即可。如果没有新账号需要切换,先在企业微信中进行解绑操作,再用新账号进行绑定。具体操作如下:点击“个人中心”页面中的“解绑微信”,再点击“退出登录”,用新学号重新执行关注程序即可。
2、如果已关注成功,用手机号登录企业微信后仍然提示需要同事扫码进行验证或提示正在使用新设备登录企业微信,需要验证的,可尝试解绑,再重新关注。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在浏览器中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登录;登录后点击解绑微信,按照关注方式重新关注即可。
学校的智慧教学环境怎么样
(1)海淀校区
现有公共多媒体教室140间,分布于文华楼、理工楼和北智楼,每间教室均配备了高流明投影机、智能扩音、网络中控、触控屏教师机、电子时钟、信号屏蔽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满足师生日常学习、授课需要。
建成智慧教室2间,位于南睿楼,通过智能交互、多屏显示、教室桌椅自由拼接,支持灵活的分组讨论与课堂互动,实现对多种教学模式的环境支持。
(2)丰台校区
丰台校区现有131间教室均为智慧教室,根据教学场景细分为三大类的五种智慧教室,可分别容纳 30 人至 160 人不等,其中日新楼95间、 明德楼17间、致远楼17间、博文楼2间。
智慧教室具备智慧讲台、多屏互动、人脸识别解锁、无感知考勤、智能环境控制、直播、精品录播、电子班牌等新功能和新特色,全方位为我校师生提供智能化、人性化的学习互动空间。